国字+1!雨湖区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2025-07-04 11:56:21          来源:雨湖区教育局 | 编辑:易阳思 | 作者:姜锦洋          浏览量:6123

学生活动(一)

学生活动(二)

学生活动(三)

雨湖融媒7月4日讯(通讯员 姜锦洋)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确定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经过自主申报、省级推荐及专家组多轮复核,确定了116个实验区、868个实验校,其中,雨湖区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自科学教育改革推进以来,雨湖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探索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先后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湖南省科普教育“双走进”试点区、湖南省创客教育示范区等荣誉。雨湖区以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为突破口,整合高校资源,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不断探索创新科学教育新模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解码雨湖科学教育的密码——

从趣味启蒙到科研初探的三层架构

在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专业指导下,雨湖区构建了融入大中小一体化理念的“三级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严格依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铺开;拓展课程紧密依托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如九华和平科大小学开设“机甲大师”“VR创编”等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研究型课程以科创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如建元小学的“桥梁承重”项目,学生们巧妙融合数学与科学原理,精心设计并制作出桥梁模型。

高校智库+城乡流动+实习赋能的多元补给

雨湖区积极构建大中小科学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名师工作室的优势,通过结对帮扶、同课异构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邀请高校教授、科研人员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讲座、指导教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2024年度,雨湖区有320余名科学教师参与培训。建立“科技辅导员城乡轮岗制”,推动城乡科学教师开展下乡帮扶和换岗,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实习、支教活动,为中小学带来新的活力与理念。目前,全区专兼职科学教师已达200多名,科技辅导员60多名,师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从小学实验室到大学科研台的成长通道

积极开展大中小科学教育衔接研究,加强各学段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初中阶段进一步深化科学知识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联合培养机制,如雨湖区中学生参与湖南科技大学“智能环保监测系统”项目研究,协助研究生收集数据、进行初步的实验分析,提前领略了科研的魅力,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校内空间+校外基地+家庭场景的全域融合

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打造一体化的科学教育实践平台。雨湖区近三年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科学教育专项经费,完善学校科学教育的场馆、功能室、教师演示器材等。如今,区内53所中小学校的多功能网络教室、模型展览橱窗、科学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有的还设有3D打印室、模拟飞行室、机甲大师训练场等功能室,满足各学段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拓展校外资源方面,与湖南科技大学、湘电集团、龙牌酱油非遗工坊等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组织学生走进这些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实践操作和参观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深刻体会到科学的无限魅力与广泛应用价值。此外,鼓励开展“家庭实验室”计划,引导家长参与科学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科学教育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高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此次雨湖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是对雨湖区科学教育工作的高度肯定。雨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持续加大科学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实验区的引领作用,推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更高水平发展。

责编:易阳思

来源:雨湖区教育局

  下载APP